kaiyun网站在中国抗战历史上,一般以武汉会战为分界点将抗战分为了防御阶段和对峙阶段。
武汉会战前日军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疯狂发起进攻,接连攻陷了上海、南京、徐州等东部大城市,中国80%的沦陷也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进攻变得疲乏,开始以小范围的点对点突破和固守已有阵地为主,比如对长沙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进攻,但是始终缺少有力的突破性成果。
为什么武汉会战会成为抗战的转折点?这个原因很多,日本的兵力劣势,中国的纵深、中西部的地形优势等等,包括武汉会战中消灭了大量的日军精锐力量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其实武汉会战之所以能成为中日战争的转折点,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到1938年底日本没钱了,不是武汉会战成为了转折点,而是1938年成为了转折点。
日本虽然已经成为了工业国,但国小民弱,从甲午战争开始就喜欢打速胜战,因为一旦战争变成拉锯战就会迅速耗光国内的资源。
到甲午战争中后期其实日本已经濒临破产,但是奈何清政府更是惶恐不安,最终满清再日本的军事讹诈面前一跪到底。
1937年的全面抗战其实类似,日军虽然拥有足够精锐的武装力量但是不能打持久战,因此一开始就抱着迅速击败国民政府然后让中国割地求和的心思。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只保持着35万常备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常备师团,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除此之外日本本土还保留有预备役军人400多万,这群人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在和平时期是不需要军费供养的。
全面抗战开始后,日本第一期动员就将军队扩充到150万人,这些人需要新的武器装备、新的后勤,还有大量的物资输送,这些都是钱。
需要将这上百万的部队,以及这上百万部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长期战斗需要的后勤给养运送到中国前线战场,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耗。
1937年日本政府的国民总收入为200亿日元,其中日本政府财政收入为47亿日元,但是当年日本侵华战争而花费的军费就已经高达33亿日元。
也就是说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基本将财政全部搭上去了,仅仅半年的战争,财政收入直接花掉三分之二。
到1938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日本的战争花费更加庞大,日本政府在1938年前几个月就已经花光了所有财政预算
到1938年中基本就只能依靠动员民众参加战争储蓄和发行公债才能勉强维持运转,日本政府基本已经可以说破产了。
1938年下半年,日军大本营提出“以战养战”策略,其实就代表日本本土已经很难支撑上百万陆军在中国战斗的给养了。
但是正面战场的国军死战不退,战争情况始终没有好转,蒋介石政府死硬坚决不投降,我党的八路军又开始遍地开花。
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从经济上来说,日本只能维持在中国大陆的平衡,但是基本已经失去了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日本内部经济破产的标志就是1938年4月开始实行国内消费品配给,强调非常时期国民要尽可能节约。
发展到后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甚至专门去检查垃圾桶,如果有剩饭剩菜就会暴跳如雷,虽然只是笑话,但是就可以看出日本当时的国民经济的困窘。
虽然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工业产值又有突破,但是这个突破不过是进一步压缩了民用物资的基础上全力进行军工生产的结果。
别看日本是工业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但在当时日本的外汇也极其惨淡,比中国好不了多少。
当时民国政府主要的外汇来源是用白银在美国换取美元并用于国际贸易,日本也差不多,主要是依靠黄金作为外汇储备。
日本在战争的黄金储备约有的388吨,但是这些钱要用来购买燃油、钢铁和橡胶这些日本本土所缺乏的物资。
加上大量海军舰艇的需要,日本的黄金储备在战争爆发后快速消耗。至武汉会战结束时日本的外汇储备只剩下了25吨,消耗了90%以上。
自此日本在国际市场上也成为了穷光蛋,买不起燃油也买不起橡胶,为数不多的资源还要给海军使用,陆军就更惨了。
从国内经济和外汇两个视角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日本在1938年顶峰期之后就开始了下降,经济恶化、外汇耗光。
这也是为什么武汉会战会成为抗战转折点的根本性原因,日本没钱了,一年半的全面抗战就将日本政府彻底打破产了。
自此抗日战争从1939年开始就成为了局部性作战的对峙战,日本只能发起点对点的突破和作战。
再拖到1941年日本政府彻底破产,国内已经开始饿死人了,无奈之下的日本只能发动太平洋战争继续掠夺南洋的资源。